愛家系列

真情分享

郭炳江重視親子關係,探訪新地業主之餘亦不忘關心小朋友的需要。
林超英表示:「父母是子女的指導者,我們只能將前面有機會遇到的困難告訴孩子,讓他們自己選擇要走的路。」
陳智思珍惜與家人相處的時刻,閒時最愛與太太及孩子來個家庭行山日。
譚太從兒子身上體會到簡單的生活和喜樂的心才是幸福,孩子是上天帶給她一家的祝福。

新鴻基地產旗下新地會貫徹集團「以心建家」的精神,推動全城愛家,發起「為家人-I do!」大行動。

「為家人 - I do!」大行動,送出總值10萬元的豐富獎品,鼓勵各界朋友承諾為家人做一件事,可以是實現家人一個夢想、改變自己一個習慣或用心思為家人炮製一個驚喜。(比賽詳情按此)。今次邀得來自各行各業愛家之人分享他們對家人的承諾,誠邀你一同見證他們的愛家故事。

郭炳江:家乃人生最大的資產

「人生最大的資產是家庭。畢竟人生很多事情都控制不了,但『家』就是最強的後盾。即使在外面遇上多大困難,只要家人認為你得,信心自然大增。」新地副主席兼董事總經理郭炳江不諱言,「愛家」觀念是來自父母身教。郭氏三兄弟眼中,父母是他們最敬重的人物,亦是最值得學習的典範。

愛中有管教

回憶與爸爸相處的日子,郭炳江坦言:「『愛』與『寵』可能是一線之差,但爸爸做得很好,愛中有管教。當家境逐漸轉好時,爸爸要我們學習樸實和節儉,例如由小學至中學,我們上下課都自行搭公共汽車,他給我們上學的零用錢只夠車費和午餐,若我們想買汽水,便要動用積蓄,目的是教我們不要胡亂花錢。」

現在,郭炳江每逢週日必預留時間與媽媽「嘆茶」,談到母親無微不至的關愛,他流露出無言感激。「十多歲時曾因耳仔發炎要在日本進行手術,媽咪雖然語言不通,但依然不辭勞苦,堅持留在日本照顧我,每日親自買Å,足足陪了我九個月。」郭炳江從父母身上學懂對家人的「愛」。

子女忠實秘書

以父母為榜樣,郭炳江無論工作有多忙,總不忘多花點時間在孩子身上。「盡量減少不必要應酬,堅持每日六時左右就要回家,幫子女接電話,充當仔女的秘書。」建立和諧家庭,猶如建築物業,分享與分擔、互信與互諒都是磚塊,需要大家用時間和努力把它搭建,實踐「以愛心建家」。

陳智思:與死亡擦身而過 病後更懂珍惜家人

身為社聯主席的陳智思,同時出任政界商界不少重要崗位,不過,對他來說最重要的崗位,始終是丈夫及父親。推動他珍惜與家人相聚的每一刻,全因大學時曾患上血管收縮症,旁人眼中他擁有一切,既出生顯赫家庭,生活又事事順意,不過,面對那次「奪命」大手術,卻為他帶來人生反思。「當時腦海不斷浮現好多未完成的事,有點後悔。心想假若上天還給我生存機會,一定要好好珍惜,尤其是對身邊的人。」往後他仍不時要往美國醫治,至今每日還要吃最少7 種不同的藥。

然而,樂觀的他卻認為,大病是福不是禍,「很多事視乎自己的心,好像修讀藝術,從來不是我讀大學的首選,最後因病選上這科,反而令我看通人生;為家人,我將放棄立法會職務,旁人覺得是一種犧牲,但孩子成長階段不會回頭,我有一個 6 歲一個 4 歲的小朋友,我寧願花多點時間陪伴他們,時光過了就追不回來。」他明言,因為不想錯過與囝囝相處的時間,所以這是他最後一屆於立法會工作了。

每週最少三晚「家庭夜」

他更承諾家人每週最少有三晚回家晚飯,其中一晚更特地留來與太太「拍拖」。「可幸至今都總算做得到,起初以為這樣的承諾絕不可能,單單立法會就佔了一晚,另外的公務亦少不免有晚上的活動。不過,最後都下定決心要實行。」為家人,他做得到 !

活在當下,珍惜家人,凡事有優先次序,陳智思早已排妥,你又如何選擇呢 ?

林超英:不論多遠 隨時給予兒子支持

天文台台長林超英從小習慣從天文望遠鏡看世界,看過廣闊的宇宙,便明白自己的渺小,更體會「作為父母不是要強加期望於孩子身上,而是要以行動關懷他們、為他們創造機會及給予支持。」

當年大兒子想到外國讀書,林超英 親訪符合兒子條件的多間英國學校,分析各間的好處壞處,讓他自己選擇,更向他保證,「你有需要,只要一個電話,我 24 小時內一定會飛到你身邊。」今日,大兒子能成為工程系講師兼攝影師,小兒子當上作曲家,有賴他給予的發展空間。

別遺忘對上一代的愛

林超英全賴父母支持,讓他參加童軍而有機會接觸天文氣象,由興趣發展成為終身事業。「父母從不強迫我一定要做些什麼,我想,就是這種默默的支持,循循善誘的指導,開闊了我的人生…」說到剛過身不久的父親時,林超英不禁稍作停頓,「提到愛家人,很多人會想起自己的下一代,卻時常遺忘了對最值得尊敬的上一代。」

愛妻與 10 號風球

作為一個天文氣象痴,當看見罕有的氣象變化出現,例如 10 號強風即將掛起時,可以想像他的投入確是非筆墨能夠形容。回想在 1983 年那天,風勢非常猛烈,他知道只要下班後依然留守在辦公室至深夜,便可見證掛起 10 號風球這個歷史性時刻。但當台長想到只有妻子一人留在滴水的家中,他便不忍心。掙扎良久,還是捶著心口回家去,「因為我知道我應當回去,我不能拋下妻子。」自言從不知為家人做過什麼的他,行動更勝千言萬語。

譚趙玉鳳:為殘疾兒子 甘放棄理想

從小立志當老師的譚太於 1993 年誕下兒子,雖然 13 年來,她從未聽過兒子叫一聲「媽媽」,但她卻認為自己是最幸福的母親。天生殘障的兒子君現,出生時被發現染色體出現問題,被診斷活不過 24 小時,不過,譚太憑愛的擁抱,延續了孩子的生命。

深情擁抱 延續生命

「君現一出世已經聽不到又看不清,所有人都打算放棄他,連醫生都已叫我們作最壞打算,但我們不想放棄他 ! 我們唯一可做的只有用深情的擁抱讓他感受到我們的愛與支持,想不到最後他竟奇蹟地活下來。」事實上,更多考驗接踵而來,本來君現因有罕見的遺傳基因問題,以致身體發展較一般人慢,可是出生後依然可以慢慢學行。但君現4歲半時一次出現腦積水,需要開腦做手術。當時譚太非常傷心,她形容「手術刀動在孩子身,痛在自己心。」自此之後,君現身體便大不如前,連走路也走不了。不過,譚太與丈夫依然堅持不會放棄兒子。

想不到孩子不但先天殘疾,身體更每況愈下,原本打算只會短時間暫別教席的譚太,一心打算孩子出生後慢慢安頓一切,便能重執教鞭。「教書可算是我的理想,不過當知道兒子的狀況,我便明白與教師這行業一別,便不會回頭。」問到她覺得可惜嗎?「怎麼會?當看到他的一個笑容,什麼也值得。」她不假思索地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