愛家專訊

新地會「陪孩子走升學路」網上講座 助會員子女開展學習新里程

新地會自舉辦多元化的網上親子講座以來,獲得會員熱烈支持。早前推出全新「陪孩子走升學路」網上講座系列,邀請專家向會員講解怎樣按子女學習需要選擇合適小學,以及協助幼兒適應新的學習生活之方法。參加者反應踴躍,積極向講者請教為孩子作升學準備的心得。我們特別輯錄兩場講座的精粹,讓各家長輕鬆陪伴孩子從幼稚園過渡至小學,實踐「愛家常樂」精神。

掌握「幼小銜接」秘訣

香港教育大學幼兒教育學系副教授及副系主任劉怡虹博士於講座裡提醒父母要做好期望管理,明白幼童升上小學面對陌生校園、全新教學模式等轉變出現適應困難是正常現象。家長應按部就班地支援子女於生活常規、人際社交、情緒感受及學習表現方面的需要,給予他們時間習慣新的小學生活。她建議大家運用「BEARS」指標觀察孩子適應小一生活的情況,包括管理行為及自我控制能力(Behaviours)、掌控情緒和不易衝動(Emotions)、對學習感興趣且態度積極(Attitude)、遵從指示與學校規則(Routines),以及社交上與同學相處融洽(Social Behaviours),並表示培養孩子擁有「BEARS」的五類特質有助他們投入學習。

劉博士亦舉出多個生活實例和下列方法,讓家長協助孩子順利銜接小一。

  • 社交和情緒適應:可安排孩子跟週內新相識的同班同學於開學前互相見面,正式上學後看到熟悉面孔能減少適應上的焦慮。

  • 心理準備:在家預演小學生活事例、與孩子定下專屬開學日記錄如穿上新校服拍照等,對迎接新的學習生活產生正面作用。

  • 認知能力:於日常生活中發掘訓練孩子學習能力的機會,例如讓他們自行購買東西,從現金找續中掌握加減運算,把小學課堂上的知識加以實踐。

  • 語言技能:多進行親子溝通,加強孩子的表達能力和自信心,使他們上學面對新老師與同學時也敢於發言。

  • 正面學習態度:父母應以身作則,對新事物表現好奇和願意嘗試的態度,令子女以此為榜樣,在校內學習新知識和適應轉變時也帶著學習動機及堅持。

  • 身體健康:為子女建立良好生活習慣,多做運動鍛鍊健康體魄作為學習基礎,提升專注力和學習能力。

會員問答環節摘錄

Q:家長如何引導子女多表達小學校園的新生活?
A:首先要建立良好的親子關係基礎,父母平日多與子女互相分享生活上遇到的事情,令孩子開放自己及樂於溝通,並可從幼稚園開始已培養子女分享上學情況的習慣,彼此傾談小學校園生活時,不妨多以開放式問題和圍繞學校裡的不同情境發問,有助孩子說出更多細節,從而了解其學習和適應進度。

Q:幫助不同性格的孩子適應小一,你有甚麼建議?
A:需要細心觀察孩子的表現,掌握他們於不同適應範疇的強弱,再重點提供相應支援。家長應同時放鬆心情,於「幼小銜接」這過渡期不要只著眼學術成績,更重要是發掘子女過程中的成長和進步,並加以讚賞,適應上才能作出改善。

按此了解更多講座內容。

小一升學面面觀

資深教育顧問曾廣豪在講座中分享連串升讀小一的實用資訊,包括入學申請程序、自行分配學位階段申請機制及計分辦法、統一派位階段學額分布及派位機制、入學申請時間表等,使家長對學制有充分認識,掌握部署小學申請的策略。

他亦比較了官立、資助、直資及私立小學的特性,闡述四類本地小學於辦學理念、教學模式、課程編排、學術要求等方面的特色,協助家長根據子女的特質和發展進度揀選合適學校,並建議考慮不同面試要求的直資/私立小學。他更以個案分享說明如何揀選學校配合孩子的特性、能力和學習需要,例如:

  • 專注力強,會主動分享課堂內容細節,能獨立完成家課,熱愛閱讀圖書的孩子,不妨考慮對學術程度要求較高,鼓勵學生在學術上有多元發展的學校。

  • 上課投入,要在成人提醒下處理家課,喜歡家長伴讀的孩子,較為適合學術程度要求正常至中上,校方課外活動數量不過多的學校。

  • 專注力較低,需成人陪同才能完成家課,未有恆常閱讀習慣的孩子,可選擇報讀學習壓力稍低,校方著重啟發學生學術以外的興趣和長處的學校。

會員問答環節摘錄

Q:如何加深孩子對報讀學校的了解?
A:家長可預先攜同子女到訪學校,加強孩子對校園外觀及周邊環境的印象。在家裡亦可瀏覽學校網頁,透過相片和其他介紹認識課堂與學習環境,提升熟悉度。

Q:家長可做些甚麼增添孩子與學校的合適度?
A:多觀察子女學習時展現的性格,進修有關小朋友發展和兒童心理認知方面的知識,掌握他們的需要和程度,並定期留意教育局的課程內容與方向。家長亦可於心儀小學有實體課堂的日子到訪該校,觀察小學生下課後的情況,衡量孩子的現況是否與校風配合。

按此觀看講座影片。

香港教育大學幼兒教育學系副教授及副系主任劉怡虹博士
資深教育顧問曾廣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