愛家專訊

新地會「抗逆好心態」網上講座 鼓勵會員積極應對逆境

早前舉辦的網上專題講座深得會員支持,新地會再度推出「抗逆好心態」網上講座系列,邀請專家教導會員如何精進自己,培養勇於嘗試的心態克服困難,並分享建立健康心靈與保持樂觀的方法。參加者反應熱烈,善用線上平台向講者請教應付逆境中各項生活挑戰的心得。我們現輯錄兩場講座的精采內容,助大家掌握正向思想和情緒管理的技巧,抗逆(疫)自強。

抗逆不疲勞的「成長心態」

臨床心理學家陳嘉詠在講座中解釋人的心態可分為:1) 認為智力和能力是有限制的「定型心態」;2) 相信能力是可以培養且努力能使人不斷進步的「成長心態」。她以多個實驗研究、演員球星、名人分享等例子展示兩種心態的概念和差異,帶出心態影響行為、個人表現,以至成就的高低,鼓勵大家把握逆境這最佳的學習時刻,裝備自己及培養「成長心態」,促進個人發展,並強調擁抱失敗的重要性,從失敗經歷中尋求成功竅門以助自我進步。陳嘉詠亦舉出下列要點加深會員對「成長心態」的認識,提供實踐方向:

  • 「成長心態」的特性:視聰明才智為可被培養,擁有「成長心態」的人能夠從批評中學習,借鏡他人的成功經驗得以啟發,能正面迎接挑戰和挫折,透過堅持不懈的努力取得卓越成就。

  • 邁向「成長心態」:每人皆有「成長心態」和「定型心態」,大家要先接納自己的「定型心態」,覺察觸發它出現的事情,明白此心態只是保護自己,不妨多聆聽它於腦海的訊息和聲音,並給它取一個名字,以便慢慢改變自己,同時要跟「定型心態」對話,驅動大腦教育和培養它為「成長心態」。

會員問答環節摘錄

Q:性格會否決定一個人擁有的是「成長心態」還是「定型心態」?
A:先天因素只佔50%,後天的環境、個人的想法與意志取向同具影響力。只要肯積極嘗試及多作練習,每人都能踏出正向轉變,培養「成長心態」。

Q:與子女實踐「成長心態」時,有甚麼地方要注意?
A:可利用圖畫向孩子解釋學習過程能讓腦袋成長,多運用腦部亦能起鍛鍊作用。家長讚賞孩子時,要因應子女所展現的努力,才有助他們體現「成長心態」,敢於面對挑戰和不斷進步。相反流於空泛的讚美或不論表現好壞都加以褒揚,便會令小朋友產生不信任,形成「偽成長心態」以逃避困難。

按此了解更多講座內容,以及按此觀看講座影片。

逆境中的靜觀空間

臨床心理學家黃詠詩於講座裡,透過連串個案分享、生活例子、故事比喻等,說明靜觀的精粹是要活於此時此刻,放下對生活的某些看法和判斷,專注當下感受,藉此調節心理。她亦指出靜觀練習能紓解逆境或疫情所引發的壓力和擔心,從而使心境平和。歡迎各位應用以下三項有關靜觀的建議:

  • 以靜觀面對思考:想法和感受互為影響,負面思想只是情緒低落的表現。要改善逆境下慣性得出較差的結論或看法,我們便要留意與覺察自己的慣性思考,學懂跟負面想法和諧相處,對事情不加以批判,並練習與想法保持理性距離,例如把想法寫在白紙上,給予空間運用靜觀的心回應思考和感受。

  • 用靜觀重拾生活動力:從生活細節中找出感到滋養、有成就感及愉悅的事情和活動,多參與其中,從而平衡壓力與調節身心,讓動力隨之而生。過程中時刻保持靜觀心態,按自己舒適的步伐增添滋養生活的項目,拾回動力兼享受當下好心情。

  • 實踐靜觀於生活中:每天為自己締造機會重整情緒,包括進行簡單的「3分鐘呼吸空間」靜觀練習、靜觀步行時留意雙腳著地的感覺及用五官五感觀察環境的變化、睡前感謝自己一天的努力等,把靜觀融入生活習慣,減低焦慮與煩躁。

會員問答環節摘錄

Q:日常生活中有甚麼靜觀練習適合孩子?
A:單靠說話方式跟子女解釋靜觀概念,他們未必深刻。不妨與孩子一同以吃的生活練習來實踐靜觀,例如在吃糖果的時候,教導孩子要放慢一點,並透過觀察、嗅覺、觸感和味道全面感受吃的過程,親身體驗靜觀思想主張的「活在當下」。

Q:慣性思考會受環境和生活影響嗎?它又是否等同負面思想?
A:慣性思考與負面思想並不相同,只是逆境(疫情)下負面想法較多及較常出現,其實思想是可以慣性正面的。人與人之間會互相影響彼此想法,例如子女的思考模式會傾向跟隨父母,時刻保持平常心和積極正向的思想,均有助自己及他人應對逆境。

按此了解更多講座內容,以及按此觀看講座影片。

臨床心理學家陳嘉詠
臨床心理學家黃詠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