愛家專訊

新地會「童心解碼」網上專題講座 助會員掌握子女情緒需要

繼早前首辦「抗疫自強」網上講座獲得會員熱烈支持,新地會再度推出全新「童心解碼」網上講座系列,邀請專家與會員剖析子女作出各類行為的原因及背後的情緒需要,並與會員分享適當方法應對和教養不同成長階段的孩子,協助他們建立自信及培養情緒健康。參加者反應踴躍,紛紛透過線上平台向專家請教育兒技巧。我們特意為大家輯錄兩場講座的精粹,讓各位家長都能陪伴子女穩健成長,建構愉快家庭生活及實踐「愛家相融」精神。

拆解兒童行為情緒

沈李以慧博士在講座中表示,孩子很多時無法透過語言表達欲望,行為就是盼望滿足需求的溝通方式,涵蓋生理、情感、社交、感知和認知等方面的需要。她提出了三大「行為管理策略」,幫助會員認清及改善子女的行為與情緒。

  • 收集數據 — 行為ABC:常注意孩子行為的內容,探討行為的前情 (Antecedent)、觀察行為 (Behaviour) 的強度及檢視行為產生的後果 (Consequence),妥善記錄後,連同孩子的年齡與那些行為之持續時間等因素作全面分析

  • 強化適當的行為:在子女行為良好或有進步表現時,應多加稱讚和欣賞,盡量別把他們的不當行為掛在口邊,避免形成標籤化,影響解讀孩子需要的準確度

  • 教授正面表達感受:孩子有機會因其發展階段、性格或特殊需要(SEN)而未能以語言直接反映心裡所想,家長可多作親子伴讀,藉著不同的故事和人物引導子女,學習怎樣於各種處境表達情感

會員問答環節摘錄

Q:發現子女有自閉症、讀寫障礙或專注力不足等情況,父母應如何面對?
A:父母先要保持冷靜、不要過分擔心。只要及早發現及尋找專業人士作診斷,並輔以適當訓練,便能逐步改善孩子的情況。父母也可透過相關特殊需要的組織,參考其他有類近經驗的家長的建議和分享,有助理解子女的行為及情緒。

Q:處理孩子的特別情緒需要時,有甚麼地方要注意?
A:家長應保持平和的心情,耐心地用淺白的言語向孩子解釋情況,使他意識到自己需要改善及幫助的地方,藉此主動作出改變,達至持續進步。

Q:當孩子發脾氣,應給予他們多久作冷靜才合適?
A:其實沒有一個量化時間的準則,父母不要急於使孩子立即停止該行為,反而應該仔細理解孩子發脾氣的背後原因,對症下藥才是關鍵。

按此了解更多講座內容,以及按此觀看講座影片。

「貼地」的育兒心法

文珮琪於講座裡強調家長要接納和明白子女的情緒,才能助他們紓緩情緒及改善行為。她說明了多個令孩子情緒不穩的原因,例如生活程序改變、父母期望太高、老師態度嚴肅等,並舉出孩子於幼稚園和小學階段常見的情緒表現,與會員分享相應的應對竅門及教養心得。大家不妨參考以下方法來協助孩子處理情緒。

  • 反射性聆聽:用心觀察及聆聽,全面理解子女的狀況與情緒需要,作出感同身受的回應,使他們感到被明白和被接納,例如孩子問及何時可上學,父母不要只回答日子,更應關注子女是否對留家學習感到壓力,還是渴望與同學相見

  • 多鼓勵:透過鼓勵表達對子女的接納、信任、肯定和欣賞,認同在過程中所花的努力,就如小孩初學寫字時常有錯漏,但家長應多讚賞孩子願意主動練習,同時多為他們製造親身實踐機會及成功經驗以提升自信

  • 親子遊戲時間:每天抽30分鐘作為由孩子主導的親子遊戲時間,藉著陪伴及在遊戲中回應孩子的行為、情緒和想法,促進親子溝通及情緒健康

會員問答環節摘錄

Q:要糾正孩子反覆出現的不當行為,有甚麼方法?
A:父母不宜只顧著指出該行為的不對之處,更重要是了解孩子為何要這樣做,可以嘗試用「後果」來指引子女作出改善,例如告知他們再犯便不能吃喜歡的水果或需要減少玩樂時間,讓他們明白行為背後需要承擔後果。

Q:如何檢視自己的育兒方法是否恰當?
A:父母之間可互相提點對方,並多角度反省與子女的相處,包括檢討對孩子的信任是否足夠、要求有否過高等,而且要時刻管理好自己的情緒,才能有效管教孩子。

Q:為何女兒被責備後會問爸爸是否不開心?
A:這例子反映女兒很重視父親的情緒與感覺。其實家長的臉部表情、反應和表現都會直接影響孩子,父母在親子相處時應多微笑,避免自己的負面情緒對子女形成壓力。

按此了解更多講座內容,以及按此觀看講座影片。

資深教育心理學家沈李以慧博士
樂苗坊註冊社工、美國遊戲治療協會註冊遊戲治療師文珮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