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彩活動

首辦「抗疫自強」網上講座系列 反應熱烈

面對疫情持續,大家不論在工作或家庭上都遇上前所未有的挑戰。為此,新地會運用科技突破常規,於早前推出全新「抗疫自強」網上講座系列,邀請資深親子及教育顧問鄧明儀和資深臨床心理學家陳嘉詠,與會員分享如何在「疫」境中提升親子關係,以及增強抗壓和管理情緒的能力。參加者反應熱烈,並於線上平台向講者請教教養子女及調整心理的心得,獲益良多。我們誠意分享兩場講座的精選內容,與大家攜手增值自己,「疫」境同行。

「疫」境建立親子情

鄧明儀於講座中表示,疫症令家長需要 Home Office,學生也要 Home Learning,還有排山倒海式「停課不停學」,導致親與子均疲於奔命,關係愈趨緊張。其實換個角度,這段難得的「人生休漁期」正好用作增進家庭關係,培養孩子的抗逆(疫)力和自主學習能力。各位不妨參考以下「停課,不停Fun」五大要訣,享受難得相伴的親子好時光。

• 行山郊遊:
無論海灘漫步、登山健行,抑或遊逛郊野公園等戶外活動都是快樂的親子遊。每次只選一個地方慢遊,細意感受大自然的奧妙

• 親子遊戲:
活用腦筋,即可把日常生活中的簡單素材,例如利是封、積木或廁紙等變成創意遊戲,足不出戶也可創造「家中遊樂場」

• 親子共讀:
揀選優質讀物,利用不同故事和人物向孩子作品德教育,分享彼此的看法以促進親子交流,加深相互了解

• 電影欣賞:
透過一同觀賞日本動畫導演宮崎駿的經典動畫系列,有助領會人生道理及成長的真諦

• 親子下廚:
難得父母有充裕時間在家煮食,別錯過與子女一同下廚,既能傳授獨一無二的食譜和「家的味道」,亦能表達愛意和關懷

會員問答環節摘錄

Q:成功建立深厚親子關係的關鍵是甚麼?
A:「愛」和「時間」— 多花時間跟子女相處,讓他們感受到你的愛,並要相信孩子的能力,常給予鼓勵,把握「留家抗疫」跟子女增進感情及溝通的好時機

Q:有甚麼方法培養孩子的閱讀興趣和建立伴讀時間表?
A:要從小開始建立基礎,父母可由子女每晚睡前為他們說故事做起,令孩子逐漸養成閱讀習慣

Q:怎樣教養子女才能於香港的教育制度下適應和生存?
A:家長要因應自己孩子的特質而建立合適的教養模式,切勿盲目跟隨他人,最重要是教懂子女在成長中懷有「仁愛」和「感恩」之心

按此了解更多講座內容,以及按此觀看講座影片。

面對「疫」境的大智慧

鑑於疫情對普羅大眾造成精神壓力,陳嘉詠在講座裡指出快樂主要由自己的行為決定,環境影響只佔10%。她透過一系列實驗研究、生活實例和互動環節,勉勵會員以積極態度和正面思維應對「疫」境與逆境,並提出五大抗逆方法供大家參考,實踐「在最壞的時代,作最好的轉化」。

• 加強掌控感:
雖然我們不能掌控疫情,但能親自製作每日常規時間表,藉此整頓身心及妥善安排生活,從中獲取成就感

• 運用身心相依的原理:
想法和行為互為影響,疫境下受壓和不快時,要有克服挑戰的正向信念,並應多微笑,把行動轉化為樂觀心態去應對

• 與人聯繫:
疫情下與親朋好友保持聯繫十分重要,可透過電話及社交通訊媒體等問候對方,能提升快樂感及避免「愛得太遲」

• 感恩:
疫境裡充滿變數,大家更應「愛要及時」,多欣賞、讚美與感謝身邊人的付出,把值得感恩的事寫或說出來,有助維持快樂

• 善行:
於疫境中關懷身邊和社會上有需要的人,可親子同行參與義工服務,為他人送上溫暖,自己亦感到滿足

會員問答環節摘錄

Q:如何將疫境中的壓力變成推動力?
A:調整想法最關鍵,愈提升自信心(例如「加強掌控感」),愈能成功應對疫境帶來的壓力和挑戰

Q:面對負面情緒時應怎麼辦?
A:要明白情緒沒好壞之分,例如傷心或憤怒的出現,是反映心理上有需要但未被回應或滿足,只要理解背後的原因,便可尋求滿足該情緒之方法

Q:我能為身邊缺乏正能量的人做些甚麼?
A:先保持積極思想和愉悅心情,另可於進行冥想或呼吸練習時,通過思念對方轉化成關懷情感,有需要時亦可尋求社工或心理學家的協助

按此了解更多講座內容,以及按此觀看講座影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