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家专讯

新地会“童心解码”网上专题讲座 助会员掌握子女情绪需要

继日前首办“抗疫自强”网上讲座获得会员热烈支持,新地会再度推出全新“童心译码”网上讲座系列,邀请专家与会员剖析子女做出各类行为的原因及背后的情绪需要,并与会员分享适当方法应对和教育不同成长阶段的孩子,协助他们建立自信及培养情绪健康。参与者反应踊跃,纷纷通过在线平台向专家请教育儿技巧。我们特意为大家辑录两场讲座的精粹,让各位家长都能陪伴子女稳健成长,构建愉快家庭生活及实践“爱家相融”精神。

拆解儿童行为情绪

沈李以慧博士在讲座中表示,孩子很多时无法通过语言表达欲望,行为就是他们盼望满足其需求的沟通方式,涵盖生理、情感、社交、感知和认知等方面的需要。她提出了三大“行为管理策略”,帮助会员认清及改善子女的行为与情绪。

  • 收集数据 — 行为ABC:常注意孩子行为的内容,探讨行为的前情 (Antecedent)、观察行为 (Behaviour) 的强度及检视行为产生的后果 (Consequence),妥善记录后,连同孩子的年龄与那些行为之持续时间等因素作全面分析

  • 强化适当的行为:在子女行为良好或有进步表现时,应多加称赞和欣赏,尽量别把他们的不当行为挂在嘴边,避免形成标签化,影响解读孩子需要的准确度

  • 教授正面表达感受:孩子有机会因其发展阶段、性格或特殊需要(SEN)而未能以语言直接反映心里所想,家长可多作亲子伴读,借着不同的故事和人物引导子女,学习怎样于各种处境表达情感

会员问答环节摘录

Q:发现子女有自闭症、读写障碍或专注力不足等情况,父母应如何面对?
A:父母先要保持冷静、不要过分担心。只要及时发现及寻找专业人士作诊断,并辅以适当训练,便能逐步改善孩子的情况。父母也可通过相关特殊需要的组织,参考其他有类似经验的家长的建议和分享,有助理解子女的行为及情绪。

Q:处理孩子的特别情绪需要时,有什么地方要注意?
A:家长应保持平和的心态,耐心地用简单浅显的言语向孩子解释情况,使他意识到自己需要改善及帮助的地方,借此主动作出改变,达到持续进步。

Q:当孩子发脾气,应给予他们多久时间冷静才合适?
A:其实没有一个量化时间的标准,父母不要急于让孩子立即停止该行为,反而应该仔细理解孩子发脾气的背后原因,对症下药才是关键。

点击此处了解更多讲座内容,以及点击此处观看讲座影片。

“接地气”的育儿心法

文佩琪于讲座里强调家长要接纳和明白子女的情绪,才能助他们纾缓情绪及改善行为。她说明了多个令孩子情绪不稳的原因,例如生活模式改变、父母期望太高、老师态度严肃等,并举出孩子于幼儿园和小学阶段常见的情绪表现,与会员分享相应的应对窍门及教育心得。大家不妨参考以下方法来协助孩子处理情绪。

  • 反射性聆听:用心观察及聆听,全面理解子女的状况与情绪需要,作出感同身受的响应,使他们感到被明白和被接纳,例如孩子问及何时可上学,父母不要只回答日期,更应关注子女是否对留家学习感到压力,还是渴望与同学相见

  • 多鼓励:通过鼓励表达对子女的接纳、信任、肯定和欣赏,认同在过程中所花的努力,就如小孩初学写字时常有错漏,但家长应多赞赏孩子愿意主动练习,同时多为他们制造亲身实践机会及成功经验以提升自信

  • 亲子游戏时间:每天抽30分钟作为由孩子主导的亲子游戏时间,借着陪伴及在游戏中响应孩子的行为、情绪和想法,促进亲子沟通及情绪健康

会员问答环节摘录

Q:要纠正孩子反复出现的不当行为,有什么方法?
A:父母不宜只顾着指出该行为的不对之处,更重要是了解孩子为何要这样做,可以尝试用“后果”来指引子女作出改善,例如告知他们再犯便不能吃喜欢的水果或需要减少玩乐时间,让他们明白行为背后需要承担后果。

Q:如何检视自己的育儿方法是否恰当?
A:父母之间可互相提点对方,并多角度反省与子女的相处,包括检讨对孩子的信任是否足够、要求有否过高等,而且要时刻管理好自己的情绪,才能有效管教孩子。

Q:为何女儿被责备后会问爸爸是否不开心?
A:这例子反映女儿很重视父亲的情绪与感觉。其实家长的脸部表情、反应和表现都会直接影响孩子,父母在亲子相处时应多微笑,避免自己的负面情绪对子女形成压力。

点击此处了解更多讲座内容,以及点击此处观看讲座影片。

资深教育心理学家沈李以慧博士
乐苗坊注册社工、美国游戏治疗协会注册游戏治疗师文佩琪